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四百五十八章 烙上大明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八章 烙上大明印 (第5/6页)

,新商之策也好,一条鞭法也好,在这里都得到了良好的执行,说民安其土,商安其业,一点都不为过。

    朱允炆走出苏州城,与农夫、匠人、商人、学子、老妪、老叟谈论着,感知着,思考着。

    不可否认,和平缔造了眼下的繁华。

    若国家天天打仗,穷兵黩武,百姓必无法安稳生存。

    上两代人经过数十年的战争,给朱允炆留下了一个安定与稳定的帝国。民生凋敝已然成为过去,这一片土地又开始焕发生机。

    辛勤而善良的中华儿女,就这样坚强地奋斗着。

    只不过让朱允炆感觉到意外的是,他们的努力,并不是为了帝国更强大,更美好,而是为了活下去,只是为了活下去,仅此而已。

    拉一个老农过来,问问他愿不愿意为大明力战而死,他会吐你一口口水。

    找两个匠人,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免费为帝国发光发热,他们会拿出锤子。

    找五个商人,问问他们愿不愿意捐钱给军士,装备更多的火铳、神机炮,他们会拿出算盘算一笔账,然后拿出几文钱打发叫花子。

    这个时代的子民,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爱国主义,没有崇高的信仰,他们只有一个朴素的认识:

    我们是大明的子民。

    然后,没了……

    该种地的继续种地,该开石头的继续爬山,该卖布的继续吆喝。

    民族荣誉感谈不上,爱国精神也不好说。

    果然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吗?

    在饭都不容易吃饱的时代,给他们灌输爱国主义,国家一统,民族荣誉,是不是有些不符合规律了?

    可是,那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