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六百五十章 白银危机与应对(一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五十章 白银危机与应对(一更) (第2/6页)

上的流通占比,并逐渐实现宝钞为主的局面。

    朱允炆记得,很多史学家在评论明朝灭亡时,总会涉及其中一个因素:

    朝廷没钱了。

    财政赤字过大,入不敷出,拿不出来钱发工资,只能横征暴敛,最终如何如何……

    可问题是,很多人将朝廷没钱了,直接等同于大明没钱了,认为明末穷得叮当响,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朝廷没钱,民间有的是钱,朝廷拿不出白银,民间有的是白银,哎,就是不给你朝廷用……

    甚至有人直言:明亡,亡在白银不足。

    这其中有很深的经济规律问题,粗浅地来说:

    白银紧俏,价值升高,形成银贵物贱的格局。

    商业活动与一条鞭法都需要大量白银,征收赋税也折算为白银,现在银贵物贱,原本你家那点地的产出可以兑换一两银子,现在只能兑换二百文,但朝廷还是要一两,所以,你得多卖粮食。

    没粮食了?

    那是你的事,说好的钱,不能少。卖儿卖女卖自己,看你。

    于是,流民成批出现,各地税赋根本就收不上来,朝廷库银锐减,逐渐就没钱了……

    没钱,那就加税。

    越加税,越没钱,流民越多……

    像是一个无法破除的魔咒,形成了一个死结,勒紧了大明国运的的咽喉。

    现在,随着朱允炆推行一条鞭法,商业解禁,这个问题开始初漏端倪,有些地方出现了白银慌的问题,毕竟在建文朝,可没有西方大量白银输入。

    若不是朱允炆开挖了若干大型银矿与铜矿,根本就无法支撑起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大明银矿就这么多,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