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九百五十七章 人才培养之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百五十七章 人才培养之路 (第2/5页)

他们可以来这里,自己将用双手,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但凡人才,当尽其用,不拘其出身,不考其过去,只要心性纯善,愿为大明效力,无论他是乡野白丁,还是奴隶之身,都应破格使用,加以优待。”

    朱允炆清楚人才对科技的重要性。

    大明科技能走多远,站多高,不是靠一个单纯帝王的引导,而是靠无数的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可现在大明的科技之路刚刚起步,人才力量十分薄弱,薄弱到甚至无法建立起来最粗糙的初级工业体系。

    人才的积累它不是雨后春笋,说冒出来就冒出来了,它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革新教育这才五六年,第一批人才大部分又成为了一批教师,开始培养更多的人才。

    量到一定程度,质变才会到来。

    无论朱允炆想还是不想,愿还是不愿,人才之路都是漫长且必须等待的事,这种事急也急不来。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这是朱允炆交给国子监的主要任务。

    在医学、工程机械学、数学、儒学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农学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什么土壤土质适合什么农作物,浇灌最佳的时机,增加授粉的问题,耕作农具的革新,自然肥料的应用,盐碱地改良,都取得了经验积累与一定突破。

    特别是大规模温室的铺设,为京师供应了大量的反季节蔬菜,不仅满足了宫廷所需,还走上了权贵、富绅家中,成了农学院“发财致富”,取得经费的不二法门。

    与此同时,二炮局创造性地引入了蒸汽机,将其应用于锻造领域,制造出了锻数更多、更为强大的兵器,甚至连火炮锻造也得到质得提升,优良率大幅增加。

    兵仗局见状,也将蒸汽机引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