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六百七十九章 反切法?推拼音(三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七十九章 反切法?推拼音(三更) (第2/6页)


    朱允炆皱眉沉思,这些方法自己是知道一些的,中国古代人读书识字中的智慧。

    汉字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与西方的表音文字完全不同,尤其是一些古汉字,即便是不认识,仔细想想也可以知道其意思:

    比如“禾”字,不就类似于田中生长的禾苗,再如箭矢的“矢”字,不就是箭头的形象?山水日月更不用说了。

    学习汉字,首先需要弄明白正确读音,只有读准了,才能去表达、沟通。虽然在漫长的中国教育发展中没有出现西方拼音,但中国人给汉字标注读音的研究并没有止步过。

    据朱允炆所知,汉字数千年来的发展中,给汉字注音的方法不下十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

    说起读若法,不得不提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许慎作为给汉字标注读音的鼻祖,提出了读若法,又名读如法,即读近似音。

    比如《说文解字》中的解读“哙”字,其写的是:

    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用“快”字来标注“哙”音,简单方便。

    读若法在后世依旧有许多人使用,尤其是在初学外语时更是发扬光大,像是“三克油”、“谁又偷猫rou”、“谁特”,就是典型的读若法,想想在东汉的时候,人家把这一套都玩过了……

    读若法有点问题,有时候找不到其他简单的字来标注,比如“佛”,“摸”,“给”,,还有“卵”、“乱”,直接读若法,读音存在混乱。

    东汉末年,大概还没分三国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