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八百二十九章 方孝孺的离开(一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二十九章 方孝孺的离开(一更) (第5/6页)

都是针对倭国。

    这个皇帝,对倭国还是一如既往的,嗯,苦大仇深?

    没错!

    就是苦大仇深的感觉。

    从建文元年赶走倭国监生,下旨禁绝倭国进入大明及海域,到后来整顿沿海卫所,清剿倭寇,再到如今彻底宣战,甚至有对倭国斩尽杀绝的意味。

    看过往,只是与倭国沾边,朱允炆就没打算善罢甘休过。

    郁新甚至怀疑,若是鞑靼、瓦剌犯边,杀了大明几百军士,朱允炆很可能不会如此态度,最多也就是加强戒备,找机会收拾过来。

    朱允炆看到了方孝孺的奏折,对这位大儒的耐心也消磨殆尽,下旨传召方孝孺入殿,没有人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方孝孺出宫这段路上摔了三个跟头。

    翌日一早,方孝孺上了奏疏,表示自己年纪大了,想要回家宁海过几天清闲日子。面对如此大儒请辞,朝廷至少应该走走程序,挽留一次,让方孝孺再次请辞,再挽留一次,再请辞,第三次的时候批准,可这次内阁与朱允炆都很干脆,程序都没走,直接批了。

    方孝孺的离开,标志着朱允炆正式对守旧儒学、守成儒学、对外宽仁儒学出手。

    在朱允炆、杨士奇、李-志刚等主导下,国子监儒学不得不适应这一变化,从各类典籍中寻找理论依据,补充开拓、进取、伟业等内容,将治国平天下中的平天下,引申为国无敌患,四海清平,天下方平。

    思想的转型是缓慢的,但毕竟已经开始。

    看不清形势,甘愿缩头,打着为民为国旗号反对朝廷清剿海贼、对倭国宣战的一干儒士、官员,不需要朱允炆清理,吏部就先一步动作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