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二十九章 方孝孺的离开(一更) (第2/6页)
要活跃于朝政之上的信号。 这才几个月,方孝孺再一次卷入到军国大事之中。 奏折中三千言,说尽礼仪之邦,满篇以和为善,以邻为友,只为了告诫朱允炆,大明不应霸凌诸国,霸气侧漏,应对外谦虚友好,宽容大度,应得饶人处且饶人,莫起兵戈之祸,徒害百姓与军士。 郁新看过方孝孺的奏折,对解缙不安地开口:“若是递到武英殿,方希直怕是有难啊。” 解缙无奈地添茶,苦涩地点头:“阳江船厂被劫掠,军情写得清清楚楚,而且抓了二百倭国俘虏,证实为倭国军士,而非寻常倭寇,由此可见,日本王足利义满已经将手伸向了我大明,可谓是不宣而战,我堂堂大明对等宣战倭国,合情合理,有理有据,如何能反对,还让皇上宽容,遵太祖不征讨之旨,当真是荒谬!” 郁新拿着方孝孺的奏折,很是为难。 自己与解缙反对朱允炆将事态扩大,不出动水师追踪与剿灭陈祖义,不对倭国作战,归根到底,不是因为不想支持,而是因为国内问题太多,西北事,北平事,耗费了朝廷太多人力、物力、财力,经不起更多折腾。 当朱允炆勒紧腰带,下定决心收拾陈祖义时,解缙与郁新是点了头的,户部尚书夏元吉都没反对,而是旗帜鲜明地支持为阳江战死的军士报仇,夺回船匠,朝臣中请战派居多,在这种情况下方孝孺唱反调,不是出于现实的困难,而是出于儒士的宽仁,这就有点胡扯了。 儒家的宽仁,不是佛教的光,啥时候也普照到了敌人脑袋上? 谁若是对杀了阳江军士的倭人说一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估计朱允炆会先举起屠刀砍他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