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靖明 第244节 (第5/6页)
其实最耐人寻味的是物之理的提出。万物之理,是最容易看得见、摸得着、得到明证的学问。这些学问也全都被纳入了这儒学的新发展实践学当中,学问的可证、可行,都不再只是言辞思辩。 再者,若陛下说的这一套东西那么好找到错漏之处,以杨廷和这些人的功底,又岂会这么热心呢? 今人胜古人……今后,恐怕也不必称孔庙了,称儒庙如何? 那么大成文宣先师及其弟子一殿之外,如何不能再添理学一殿、实践学一殿? 陛下说了,万事万物本就是发展着的! 杨廷和想着自己“新党党魁”的身份,认认真真地阅读着王守仁的成果。 他也希望自己能有所启发,著书立说。 等到嘉靖五年新法推行全国,他也年近七十,应该激流勇退了才是。 功业,他杨廷和已经不缺了;而这新学“登基”的过程里,他杨廷和还缺很多! 京城之中,士子和官员们这次有了不得不参与也必定需要参与的热议话题。 皇帝只因为黎贯讥讽他猜疑已死去多年的孔子而打了他廷杖,其他引经据典就事论事的,皇帝都欣然鼓励。 现在王守仁的那本书只在大家的口口相传中,具体的文本,许多人还没资格读到。 可是那句话已经传了出来。 从无百代不移之学,也无万世不变之法。 求知是行,行而有知。知有真谬,行之便明。真知有时而变,行而验之改之。知之行之有功,方为一时真知。 “这岂非是说,我等寒窗苦读,也终究多是一时真知?如此一来,这先贤经典,学之何用?” 国子监里,监生们是最不安的。 明年乡试、后年会试,他们这些已经读了多年圣贤书的人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