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二一章 进击的大王 (第6/7页)
车里,看着前方那些走入贡院的举子。 大明洪武三十年的会试,正式拉开了序幕,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数千举子,将在这里开始他们鲤鱼跃龙门的拼搏,话说他都有一种欣赏高考大军的感觉了,不过这些举子年龄倒是都稍微大些…… 反正又不限年龄。 考到白胡子的都有,不过这时候暂时还没有。 而且会试并不是只一届,往年没考中的那些举人,依然可以来继续考试,举人身份只要考上,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明朝后期参加会试越来越多,最高纪录五千多举人同考。不过一些考的次数太多,实在是没什么希望的,通常吏部也就劝他们不要太执着,大不了给个教谕。 明朝后期其实知县一级官员很大一部分都是举人从教谕升迁。 郓城县整个明朝其间,举人出身的知县比进士出身的知县还多,而且不仅仅是举人,贡生也可以,并不是只有进士才行。 不过在明朝对功名上还是很严格。 要说卖官鬻爵这个的确有,但像我大清一样,通过捐个监生然后系统化卖官是没有的,明朝的监生根本没有做官机会,所以甚至有监生哀叹花几千两银子什么都没得到。这也不是什么好事,崇祯但凡有我大清头脑直接开始系统化卖官,大明朝还不一定能亡在他手里。毕竟对于那些乡下土财主来说,哪怕就是不能做官,花几百两买个功名,死后刻在碑上好看也值了。 乱世不乱世并不重要。 我大清卖官生意最兴隆时候恰恰是太平天国时候。 结果卖的实在太多了,以至于功名如草芥,道台多如狗,一个个候补道穿着租来的官服,人前光鲜,回家关上门和仆人丫鬟坐一张桌子上喝粥…… 老丈人做仆人,小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