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89 (第2/4页)
的幕僚长开的,如今陈山长和信国公还保持着良好的交往,行知书院有大半学子是减免束脩的,这其中支撑着行知书院的经费从哪里来,很多人家都猜是信国公府资助的。 陈轶接待了几位书坊的商人,下意识觉得这是信国公府扬名的大好机会。 信国公府以武勋立府,人人都知道李硕决策果断,部署周密,他行军打仗,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指挥极其灵活,因而多获胜利。 但由于李老国公出身贫寒,所有兵法韬略都是成年后才开始学习,一直受到将门世家的诟病,认为他是野路子,加之后来李蒙、李茂为了避嫌,都走的是文官道路,信国公府权利地位是有了,在武勋一事上的名声却一直都不算太盛。 尤其和累世出名臣良将的晋国公府比起来,底气就弱了那么一点。 陈轶自然也拜读过那本,只觉得自己当年果然没有跟错主子,这老信国公果真是胸中有大丘壑大智慧之人,当年急流勇退也绝不是只看在感情上。 只可惜运道太差,否则如今李蒙在世,信国公府很快也将成为出将入相之府。 但如今不同了,若是李老国公的能宣扬开来,再叫吴玉舟想法子在云梦阁里培养一批说书先生,这三国演义就将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信国公府最亮的一扇招牌。 这书妙就妙在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也许是李老国公并非出身世家的原因,通篇虽然说得是历史,可也夹杂各种之言,半点都不艰涩,其中蕴含的道理却不粗浅,最适合街谈巷语,府中雅叙,厅堂听书。 加之“三国”里有许多人人耳熟能详的故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