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十) (第11/15页)

易》时代的村庄也面临着这种局面。所以太阳落山时,就要有人敲击瓦器,站岗放哨,否则就要遭受不幸事情发生。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本段是承上段的继续,因放松了警惕,终于招致灾难的发生。“突如其来的偷袭,焚烧,杀戮,是一遍狼藉”。这正是没有做好防备工作,才出现了惨痛事情的发生。

    “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出涕沱若”:泪如雨下。“戚”:忧伤。“戚嗟若”:忧戚叹息。

    这是劫后余生的痛苦反思。本句意思是“痛哭流涕,愁苦不展,唉声叹气,悔恨莫及。”然而本段最后出现了一个“吉”的判词。这只能是劫后余生者,有了血的教训,有了反思,提高了防备的警惕,避免再遭袭击。以及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加强了治安的防范与打击。结果就是向着好的局面发展,自然用“吉”来表示。

    “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

    这最后表述的是,确实“引起君王的重视,派出军队进行了清剿与讨伐,并嘉奖了这次清剿中斩杀匪首的那些立功者,以及捕获了那些不正和从事劫杀抢掠的作恶者,消除了灾患。”

    本段里的“匪”是指行为不正的人,“丑”是指丑恶者。这里的“匪”与“丑”,是指那些抢劫杀人越货的坏人。

    本篇通过讲述一个村庄遭受到一场浩劫,以此论证百姓依附国家的道理。在西周时期,随着诸侯之间的摩擦,上升到战争,并且外有方国的侵扰,不难想象社会治安是非常脆弱的,人们的生活并不安宁,随时都有像本篇描述的那样,遭受突如其来的烧杀抢掠的灾祸。这种情况自西周后期的中国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