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大发现》(八十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大发现》(八十六) (第9/13页)

  本篇里的“同人于野”,“同人于门”,“同人于莽”,皆是象征。本篇通过象征的手法揭示了聚集众人的力量在于国家的利益之上。

    《周易》一书的《大有》,《谦》排序为第十四,十五。而这两篇文章没有运用比喻。

    《周易》第十六篇《豫》是论述安逸的辩证道理,文章中的“介于石,不终日”,“勿疑朋盍簪”是比喻。

    《周易》第十七篇《随》,是论述“追随”的道理。文中的“王用亨于西山”是个比喻。这是象征位置取得及稳固。暗示文王曾亨于岐山后,才拥有天下。

    《周易》第十八篇《蛊》是论述承继"基业"的道理。

    《蛊》篇题目里的“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是比喻。在《周易》里有不少“利涉大川”的句子,这句话不是指顺利的渡过大河,而是个象征的句子。这是象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即正确的发展方向事情,其结果用“利涉大川”来比喻。

    而本篇中的“先甲三日,后果三日”,这是七日来复的观念,在这里是个比喻,意指完成子承父业(指基业的承继)非一日之功,要有一个过程。

    《周易》第十九篇《临》,是论述统治之道,即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题目里的“至于八月有凶”这是个象征的句子,象征事物的转化。

    《周易》第十九篇《观》,是对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而立论。也就是谈方*论问题的。《观》篇的全文是:“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窥观,利女贞。观我生进退。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其生,君子无咎。”

    《观》篇中“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童观”,“窥观”是比喻。这里的“童观”,“窥观”,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