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大发现》(八十六) (第7/13页)
老虎来比喻君主”。是用“履虎尾”比喻君子与君主如何相处的道理。后封建社会里行成的一个俗语“伴君如伴虎”,说明了臣子与帝王相处的险恶关系。虎是凶猛的食rou动物,用虎来比喻君王实乃入木三分。本篇只是为君子讲述政治谋略,而不是论述制度建设。这里只是用老虎来比喻君主制度的险恶,让君子掌握“履虎尾”的策略,并没有提出制度性建设,即没有提出如何将如虎的君主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本篇只是讲君子如何与君主相处,而履险为夷的策略。篇中的“履道坦坦,幽人贞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大君。履虎尾,愬愬,终吉”,均是比喻,即用比喻说理方式来阐明政道化险为夷的策略。 《周易》第十一篇《泰》文,是立论事物由小到大的道理。如何能由小到大的发展局面,即事物由弱小而发展壮大起来,本篇作者不凡用了不少比喻。即用生活常见的事例来做比喻,还引用历史典故来比喻。即通过比喻说理(或叫比喻论证)推论出“小往大来”的理论根据,这也许就是中国古典式的“逻辑”推理,是建立在经验和象征上的一种说理,或叫比类论证。 本篇的全文是:“泰:小往大来,吉亨。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我们来看本文用了那些比喻说理: ⑴“拔茅茹,以其江”。(拔茅草连汇结的根部一同拔掉。) ⑵“包荒,用冯河,不遐遗。”(葫芦挖空,用来做渡河的工具,不至于沉设。) ⑶“无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