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六) (第5/15页)

大往小来”(即盛转衰的现象)的道理。本篇中也用了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做比喻。如“拔茅茹,以其汇”,“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本身这里用“大”和“小”来比喻事物的发展壮大,或消弱衰退的道理,不能不认为是理论思维能力的欠缺。

    《否》文如诗的句子:

    否之匪人

    不利君子贞

    大往小来

    拔茅茹

    以其汇

    其亡其亡

    系于苞桑

    十三、《周易》第十三篇《同人》,为君子讲述聚集民众力量的原则问题

    (原文)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同人于门,无咎。同人于宗,吝。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年不兴。乘其墉,弗克攻,吉。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同人于郊,无悔。”

    (译文)

    十三、聚集民众的力量,则通达顺利,能成就大事业,更利于君子之治。

    把民众的力量聚集在国门,没有过失。若把民众的力量聚集在本宗之中,会有过失。把军队埋伏在军事重地,把守着制高点,做好长期的防守战备。(来犯者)登上城头,也不能攻破,这是聚集起民众防守保卫的结果。聚集民众的力量,先呐喊壮我声威,后取得胜利而欢笑,大军胜利会师。这正是聚集起民众的力量,又是为了广大的民众,才无怨无悔。

    (解读)

    本篇是讲述聚集民众力量,应遵循的方针原则问题。

    “同人”:众人。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这是本篇的论题。“聚集众人力量是为了广大的人民,则通达顺利,能成就大事业,更利于君子的前景。”为何“同人于野”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