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六) (第12/15页)

信。《周易》六十四篇文章,唯此文里没有用比喻,但依然有如诗的句子。

    大有元亨

    无交害

    艰则无咎

    大车以载

    有攸往

    公用亨于天子

    小人弗克

    匪其彭

    厥孚交如

    自天佑之

    吉无不利

    十五、《周易》第十篇《谦》文,为君子讲述了勤劳谦逊,资本信用的道理

    (原文)

    “()谦,亨。君子有终。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鸣谦,贞吉。劳谦,君子有终,吉。无不利,撝谦。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译文)

    十五、谦逊,亨通。这是君子应始终保持的品德。

    谦逊又谦逊的君子,由此能够建立江山社稷,并带来的是吉祥。有了谦逊的美名,前途吉祥。劳苦又谦逊,君子始终保持这种品德,吉祥。无所不利,这正是君子努力发挥谦逊品质的结果。不给邻国富强的机会,就利用出兵讨伐,没有不获利益的。有了谦逊的名声,有利于兴师征讨封邑与侯国。

    (解读)

    本篇是先儒对君子理想人格最早的论述。一部《周易》是为“君子”而写,是为“君子”讲述安邦治国的政治道理。“君子”是治国的主体,又是预设的理想人格。

    本篇通透着作者对“君子”人格的预设。《乾》篇里讲的“君子”,是体现在行动上;而此篇里的“君子”,则体现在人格上,即品质修养上。本篇虽然论述“君子”的品质,但落脚点还是在政治目的上。这就是《周易》一书里的“君子”理念。本篇所讲的“君子”之谦,也成为后儒之学上君子道德观念的渊源。

    本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