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七) (第8/13页)
诚信”来作解释。而“西周文”里的“德”字的出现,就不计其数了。西周初期体现的是“以德配天”的政治理念,而《周易》里的“孚“不是配天的,而是配合民意的,《周易》里的“有孚”思想就超越了西周倡导的“德”的思想。在《诗》里也有“孚”字的出现,如《诗·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意思是“好好效周文王,万国诸侯都会相信服从”。《诗·大雅·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下士之式”。其意是“长久地秉承天意,成王爱民民归心。成王爱民民归心,四邻以他为榜样”。这里《诗》中出现的"孚"字,若译"成信",不如译成"爱民",更接近字意。 “孚”字,也只有在“诗”里,属西周史诗里出现过。而西周史诗同样体现的是“以德配天”的思想,还没有上升到“有孚”的理念。“有孚”是《周易》构建的政治理念,即先儒的"民本"理念(爱民思想),是对西周初期提倡的“以德配天”思想的突破。西周讲的“德”,是指在位者以德来配合天命的,而“有孚”思想是让统治者去爱护百姓的。所以“周书”里提倡的“德”与《周易》里提倡的“孚”不是一个时代的思潮。 《周易·需》篇里的“有孚”,如何译呢?笔者认为《周易》里的“孚”应当“爱”讲。“有孚”就是“有爱”,《周易》里的“孚”,是《周易》作者构建出的“民本”理念。“有孚”的含义,是让在位者去关心爱护百姓。而本题目里的“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其译意是“有了爱,就带来光明,通达,美好的前景,更利于建功立业。” 《周易》是对“君子”讲述的政治方略,君子就是在位者,即统治者。本篇“需”是指等待,等待什么呢?就是求“利涉大川”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