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二十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二十五) (第11/13页)

是家长制下的统治与文化,才能产生孔子(即《论语》里)的这种智慧。

    不过若把先秦儒学系统的串起来,就看到儒家的精神实质。儒家思想虽然重道德性,是讲政治主体(即统治者)的道德性建设。在先秦诸子学说里看不到像古希腊古典哲学对“正义”、“真理”、“民主”、“政体”这些内容的讨论。而突出的是统治谋略。“道德性”只是让统治者,治理百姓的一种政治策略(即贯穿中华古代几千年的“民本”主义)。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核心就是道德政治学说,即让统治者行德政,那只是道德政治乌托邦。黑格尔有一段论述可以说明这一问题:“中国人有一个国家的宗教,这就是皇帝的宗教,士大夫的宗教。这个宗教尊敬天为最高的力量,特别与以隆重的仪式庆祝一年的季节的典礼相联系。我们可以说,这种自然宗教的特点是这样的;皇帝居最高的地位,为自然的主宰,举凡一切与自然力量有关联的事物,都是从他出发。与这种自然宗教相结合,就是从孔子那里发挥出来的道德教训。孔子的道德教训所包含的义务都是在古代就已经说出来的,孔子不过加以综合。道德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高的修养,但在我们这里,法律的制定以及公民法律的体系即包含有道德的本质的规定,所以道德即表现并发挥在法律的领域里,道德并不是单纯地独立自存的东西,但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所以中国人既没有我们所谓法律,也没有我们所谓道德。那乃是一个国家的道德。当我们说中国哲学,说孔子的哲学,并加以羡慕时,则我们须了解所说的和所夸羡的只是这种道德。这种道德包含有臣对君的义务,子对父,父对子的义务以及兄弟姊妹间的义务。这里面有很多优良的东西,但当中国人如此重视的义务得到实践时,这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