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二十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二十七) (第8/12页)

界精神并不沉陷在这种没有进展的静止中。”(《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八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次印刷)

    在农耕文化的国度里,儒家思想成为独尊,无疑儒学最适宜农耕文明里的政治需要。

    在旧体制里不但不能催生出新思想,新文化,而且往往会扼杀新思想,新文化的成长。正因专制帝国习惯于保持传统,才能保着统治的稳定。自然最怕进步思想的出现。所以帝国里的政治思想、法律、道德,哲学等无不抑制自由思想的出现。为了保持农业立国的不变,也就保持着家天下的制度不变,这就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就是社会环境里的文化制度又对自然地理因素的反作用。

    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就是“海洋”与“大陆”;“商贸”与“农耕”的差异。一个催生出商业文化,一个保持着农耕文化,正是与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定时期里所造成的因素。

    “橘逾淮而北为枳”,这正是自然条件所定了植物生长的的结果。

    “居楚而楚,居越而越”,这既有地理因素,更是社会因素。人不同与动物,人虽无法改造自然地理环境,但人类能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适应自然,而建构出更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人就变成了社会的人。人变成了双性属性,既是自然的,更是社会的。人从自然的属性逐步向社会属性转化,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而逐渐又被社会所束缚。人的思想意识无不打上社会历史文化的印痕。但人是可以迁徙,与其它不同地域里人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就打破了自然环境的束缚。

    因中国缺乏对外的交流与学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