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二十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二十七) (第11/12页)

》是什么,而且也理解《周易》为何是那样的,即明白《周易》为何是诗性智慧的语言与思维;也明白《周易》为何讲“君子”之治的政治学说,并架构出的“民本”理念,而贯穿其后近3000年前后封建时代,并成为社会政治意识的价值核心。

    正如一学者所言,“诗是同人类一样古老的艺术形式,体现在宗教祭祀,战争军旅,婚姻礼俗,耕作宴饮等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典型样式,由此形成了文化的诗性品格。而以希腊为代表的欧洲文化在经历了漫长的诗性文化的影响之后,理性思维与诗性思维发生断裂,形成了思与诗长期对立的文化格局,典型的是柏拉图在《理想国》对诗人的驱逐。而中国文化则保持了与原始文化的一贯性,不是以希腊为代表的"古典的古代"的革命性断裂式的发展,而是中国特有的"亚细亚的古代"的继承性的维新道路。因此,中国古典文化始终保持了诗性文化的特征,保持了综合性联系性象征性的诗性特征,而没有陷入分析的逻辑的绝对理性的范畴。”

    (《诗可以观》傅道彬著中华书局2010年版,23页)

    《周易》不可能脱离西周的社会文化背景,《周易》正是西周血缘宗法制度里的宗法意识思想的反映。也正是亚细亚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周易》一书的诗性思维方式。

    我们也由此理解张光直先生所指出的中国为代表的重要特征,是“连续性”,其中主要延续下来的内容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与自然关系的紧密的结合。不同于西方是一个“突破式”的,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经过技术,贸易等新因素的产生而造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