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二十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二十六) (第5/10页)

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并起作用。另一种情形是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趋势。

    而哲学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哲学所反映的社会意识,也存在有进步与落后的意识。

    恩格斯指:“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506页,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互相影响和作用,归根到底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基础决定论者。西方的社会发展是经济支配社会的过程,“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中国古代社会则是个政治(即权力)支配社会的过程。西方是经济实力制约着权力集中,而中国正是政治权力干预着经济,制约着经济发展,始终是强大的政治权力在支配着社会。这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面特性。

    如何导致中国权力支配社会?如同中国哲学如何与古希腊哲学如此的不同的道理一样,都应是与其社会历史时空条件分不开。

    为何希腊哲学是“爱智”,是追求知识的学问,即追问“正义”,“公正”,“真理”的学问。而如何中国古典哲学不是“爱智”,即不是追求知识的学问,而是统治术,即讲治国之术,治民之术。不但不爱智,而且孔子与老子(当然《老子》一文是后人假托老子所写,也就形成习惯的思维,认为是老子的思想了)恰恰都向往的是推行愚民政策。如《论语》说:“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子》里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