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_第1045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45章 (第1/3页)

    襄邑的产品只有一小部分进了宫,大部分被任峻卖了。

    襄邑的丝绸产品质量好,花色新,倍受胡商欢迎。有的人甚至专门跑到襄阳来蹲守,就是为了能第一时间拿到货。

    这也带动了陈留的复苏。

    手里有了钱,自然好办事。任峻用这些钱疏浚水利,加大垦荒力度,还建起了学堂,招收贫民子弟入学。

    听到消息,从各地返回的难民,大部分被任峻安排到工坊里做事,条件就是适龄的子女可以免费入学,接受三年教育。

    三年之后,可以推荐到太学深造,也可以在郡县为吏,或者在本地工坊务工,成为有一定读写能力的技术工人。

    陈留的郡学不仅教读书识字,还教与纺织印染有关的一切技术。走出学堂门,就是一个合格的工人。

    难民对此很满意。做工的收入比种地多,子女读书的机会更难得。

    任峻也满意。

    有了充足的工人,工坊的人力成本得以降低,产量却蒸蒸日上。

    听了任峻的介绍,刘协非常满意。

    就算任峻的政绩有一定的水分,他的思路也是可取的,积极的,绝不是那种但坐啸的名士太守可比。

    这样的人才是朝廷需要的人,既有信念,又有实现信念的能力。

    刘协让任峻将他的施政方法写成文章,在邸报上发表,并提交给司徒府讨论,以期在更多的郡县进行推广。

    现在的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人亡政息。陈留治理得再好,那也是任峻一个人的事。一旦任峻离开陈留,下一任太守很可能会将这些规矩全部推翻。

    刘协希望将这样的施政形成制度,不能轻易改变。

    他已经收到司徒府的上计报告,陈留郡在里面排名比较靠前,但一个字也没有提具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