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之我是弘光帝_1037.大势已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037.大势已定 (第2/4页)

到了最后。

    当然,作为社会上层的士绅阶层也不完全都支持东林党-复社集团拥“潞”的主张,譬如,南京兵部员外郎刘城在《上阁部史公书》中向史可法提议道:“自都门失守,大行皇帝凶问频传,虽所传不一,大略颇同,公率先诸臣奉迎福藩殿下,临莅南京,此中外臣民之愿也。”

    滞留在南京的给事中李清、章正宸,进士郑元勋等人也持相同态度。

    其中,扬州郑进士元勋就对李清言称:“予语里人解少司马学龙曰:福从此始矣,神宗四十八年,德泽犹系人心,岂可舍孙立侄?况应立者不立,则谁不可立?万一左良玉挟楚,郑芝龙挟益,各挟天子以令诸侯,谁禁之者?且潞王既立,置福王于何地?死之耶?抑幽之耶?是动天下之兵也,不可。”

    通过福王府安排,才从北京脱身的寿宁公主驸马冉兴让一家、宁德公主朱徽妍一家、遂平公主驸马齐赞元、乐安公主朱徽媞和驸马巩永固的儿女们,在抵达南京后也极力拥护朱由崧继承大宝;至于杜秀文、诸懋源等与朱由崧关系密切的士人也四处奔走,全力拥戴朱由崧成为大明新皇,如此一来,各方面的压力都集中在作为南京大佬的史可法的身上了。

    作为实权人物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史可法是东林党干将左光斗的得意门生----自然对拥戴福藩继统心存疑虑,但从国事公论的角度出发,史可法又担心舍亲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