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979【抗战时期的教育】 (第4/4页)
陶行知刚坐下就重新站起来,抱拳道:“都说周先生是及时雨,这回也是真的相信了,陶某感激不尽!” 周赫煊说:“以后学校资金不够,尽管来找我。” 陶行知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只是不停的抱拳挥舞,连连说道:“多谢,多谢!” 希望小学这些年也是一直在办的,日军入侵华北之前,周赫煊就让文绣等人带着学生南下。现在大后方已经有80多所希望小学,主要吸收战争孤儿和贫寒子弟入学,顺便也帮一些低级知识分子解决了生计(当老师)。 如果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有什么施政亮点,那无疑要数教育事业了。 抗战初期,常凯申就特别做出指示,把学生从征兵对象中剥离出来,并大力发展教育来为战后恢复做准备。八年全面抗战打下来,国府的地盘越来越小,经济越来越困难,但教育却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大后方)在校小学生数量,从1936年的300万,增长至1943年的676万。在校中学生数量,从1936年的48万,增长至1945年的120余万。在校大学生数量(含专科),从1936年的4万,增长到1945年的8万余——其中还去除了大量辍学参军的学生人数。.ZWwx.ORG 大学和中学的学校数量,不但恢复到战前水平,甚至比战前增加了将近一倍。 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虽然常凯申干了很多混账事,但却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财政那么困难都还在加大办教育的力度。咱们说句实诚话,这些在抗战中走出的学生,为后来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王梓钧的民国之文豪崛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