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七十二章 政治风暴的序幕 (第5/7页)
“五年平辽”的大言不惭,授予袁崇焕全权,增加赋税、裁兵省银,逼得百姓揭竿而起,使得内地明军兵无斗志。 既无识人之明,亦无用人之量,更无容人之量。可崇祯却偏偏要励精图治,他的偶像竟然是太祖朱八八。 而他也学会了朱八八“忧勤不怠”的作风,只论勤政的话,崇祯确实做得极好,历朝历代没有几个帝王能与他相比。 但本身的缺陷却使他的勤勉,成了大明的噩梦。越是管得多,越是乱象纷呈,大明也越是颓势难挽。 只能说,路走错了,越是奋力前行,离目标也是越远;思维有问题,越是勤奋,错得越是离谱。 从小事上,比如节俭,比如不喜声色,崇祯象是个好皇帝。为了省钱,他还把苏杭织造撤了,理由是“朕不忍以衣被组绣之工,重困此一方民。” 但从大政上,崇祯却是个完全漠视百姓苦难、视百姓如草芥的暴君。辽饷、剿饷、练饷……苛政猛于虎,逼得无数百姓为了一口饭吃而造反。 表面上说着体恤百姓的官话,实际上又疯狂聚敛,甚至还把征收赋税作为考核官员的指标,使得官员只能千方百计的催征。以至于“民不聊生,更起为盗矣”。 不仅是对百姓,对于大臣,崇祯也极为苛待。这一点他到是很象乃祖朱八八,生性多疑,动辄杀人! “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崇祯从不考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更不会去细究到底该不该杀。 建虏入寇京畿,显然刺激到了崇祯。滥杀的本性,终于暴露出来。 历史上,己巳之变后,兵部尚书王洽、工部尚书张凤翔、蓟辽督师袁崇焕、总理蓟辽保军务刘策等或死或下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