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换明_第三百一十八章 战前之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八章 战前之夜 (第4/7页)

  “但火枪取代长枪后,中远程的火力就又要强上一些。如果有厢车火炮的话,把握更大。没有的话,某看用铁蒺藜也能阻挡骑兵的冲锋。”

    郭大靖用力点头,称赞道:“尚将军此议极好。铁蒺藜易于携带,确实是步兵野战救急的好手段。”

    除了便于携带的铁蒺藜,郭大靖还有为火枪兵装备手掷炸弹的设想。不用多,一人带上两枚。

    在欧洲的十七世纪中晚期,曾经出现过一个特殊兵种,那就是掷弹兵。

    由于黑火药装填的手榴弹体积、重量较大,当时的掷弹兵都是从最强壮和最高大的士兵中挑选出来的。

    而掷弹兵自从诞生起,就很少会在野战中掷弹,他们的主要作用其实就是“攻坚”。

    所以,在要塞和据点攻防战中,掷弹兵往往扮演着“开路先锋”的重要角色。

    随着火力更猛的大炮在战场上逐渐成为主宰,掷弹兵也渐渐失去了在军队中的地位,直至淘汰。

    再发展下去,更大威力的炸药被发明,使得手榴弹可以造得更小更易使用。每一名随身携带手雷或手榴弹的步兵,都能算成是“掷弹兵”了。

    “其实,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如何作战,还要看具体的战场情况。或是依靠地形,或是携带厢车火炮,或用长枪和拒马,只要能够获胜,自是不必拘泥。”

    郭大靖最后作了总结性的论述,也给众人说明,不必完全按他所说的训练战阵,可以适当地进行改进和调整。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战争的胜负有很多因素决定,怎么可能有一种战法包打天下?

    毛承禄对此表示赞同,说道:“郭将军所部的战力强悍,不用长枪兵或厢车,也能抵挡住建虏骑兵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