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七章 急性子皇帝,混战 (第2/7页)
,可见崇祯的心意基本已经确定,只想听听好话,证明自己的英明正确罢了。 斟酌了下字辞,王承恩小心地回答道:“东江镇缺乏骑兵,毛文龙在奏疏中也提到,若有三万铁骑,便可展开平辽决战。” 关宁铁骑嘛,肯定是相当数量的骑兵。既然在宁远毫无作用,就归并到东江镇,为早日平辽作贡献吧! “毛文龙想尽量平稳地把辽镇调到辽南,却是过于拖沓胆小了。”崇祯眼中闪过几分冷寒,“断绝粮饷,他们只能听命而行,难道还敢反叛不成?” 这个——也保不准啊!王承恩张了张嘴巴,终是没说出相反的话来。 皇爷,咱别冲动行不?建虏还在城下时,你就把袁崇焕给抓了下狱,关宁军东溃的主要原因便是这个。 现在,东江镇自有计划,您就别乱插手胡搞了。辽镇不敢反叛,这是谁告诉您的,坐在深宫想当然嘛? “收并辽镇后,东江镇就差不多有了三万铁骑,平辽也指日可待。”崇祯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当中,并深以为然,“朕再下旨,把宁远防务交给东江镇。” ….现在调动辽镇人马,并没有正式取消辽镇,还给辽镇留了个宁远。如果把宁远防务也转到东江镇,辽镇就无立足之地。 在崇祯看来,辽镇就是靡费粮饷,毫无用处。东江镇使用强硬手段,不怕辽镇不屈服。 三年平辽虽然很令崇祯感到振奋和期待,但能更快地实现目标,岂不是更好? 毛文龙也陈述了东江镇面临的困难,一是骑兵不足,二是粮饷物资,三是人口数量。 后两个困难,崇祯已经提供了尽力的帮助,这第一个困难,收并辽镇后也差不多能够解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