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换明_第四百零二章 七月辽东,心喜景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二章 七月辽东,心喜景象 (第5/7页)

,小冰河期的灾害固然猛烈,但造成流民遍地、起义此起彼伏的原因,还在于朝廷,在于官府。

    农民之所以抛弃土地,拖家带口地踏上逃荒之路,不仅仅是灾害,更在于赋税的增加。

    如果朝廷能适时减少赋税,并给予一些赈济,视土地如生命的农民,怎么会背井离乡?

    灾害本已造成减产,可赋税却在增加,老百姓的收成全部上缴都不够,在如狼似虎的官差的催逼下,竟要卖儿卖女,谁还会等死地呆在原地?

    天灾无情,人祸更烈。

    听着王老憨在唠叨地诉说着明年的打算,郭大靖不时微笑颌首,并插上几句,和这个老者一起分享着喜悦。

    “这天气一年比一年冷,也不知道啥时能正常。”王老憨也注意到了这几年气温的变化,说道:“可不敢多种别的作物,土豆、黑麦、小米却是一定要多种的,得先让一家人吃饱肚子不是。”

    郭大靖说道:“天气变冷,可能还得个十年八年,谁也说不准。您这么想是对的,先保吃饱,再少量地种点适用的作物,收成不好,也不受影响。”

    现在是崇祯三年,按照历史上的记载,应该还有十三四年,气候才会逐渐转暖。

    心中已经有底的郭大靖,并不觉得这十几年会特别难熬。有高产耐寒的作物,辽东应该是稳的。

    就是种植传统作物,也不见得是年年颗粒无收。

    同纬度的国家有倭国、朝鲜,更寒冷的地方有漠北蒙古,有俄罗斯,还不是都挺过来,没在小冰河期亡国?

    王老憨不明白什么小冰河期,但对郭大靖的判断却十分笃信。或者说,对于官府,百姓们已经有了很大的信任,这可能就叫公信力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