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九章 年节时亲人的惦念 (第3/7页)
虏,一战打出东江军的威名和气势,打得建虏一蹶不振。 “勤王”行动若成功,意义太重大了,且是多重的,让郭大靖和毛文龙都为之心动。 可以说,这将是一次扭转明金战略形势的转折点。打的好的话,全歼入关的建虏也有可能,甚至有可能干掉皇太极。 退一步讲,能够重创建虏,使其狼狈逃出关外,也是一次了不起的胜利。 经此大败,威信受到沉重打击,皇太极的汗位不保,后金高层的一番争权夺势是难以避免的。 而内乱的后金,对于东江镇来说,却是发展的良机。 辽东,不仅是国土,更是东江镇军民的家园。灭虏平辽,则是全体军民共同的希望。 虽然名为“勤王”行动,但毛文龙和郭大靖都心照不宣,根本没有计划前往京师,保卫京城,保卫皇帝。 这种默契是令人舒服,令人安心的,可谓是“志同道合”,虽然嘴上都不说出来,但都知道对方对于朝廷和皇帝,是个什么想法。 当然,如果某人提出前往京城勤王,另一人肯定有大把的理由来反对。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避免在野战中与建虏厮杀,减少东江军的伤亡。 说得简单些,或是不好听的话,那就是把东江军的利益,看得高于皇帝,重于朝廷。 如果是先帝,就是拼却东江军,也在所不惜。 毛文龙每每发出这样的嗟叹,对于登基已经两年的崇祯,愈发看透,也愈发失望。 这小子,对皇帝,对朝廷,恐怕没有多少的忠诚。 这也难怪,就是个平头百姓,经历过战争的苦痛,也没受过忠君爱国的教育。心里就是朴素的观念:谁对我好,我就对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