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换明_第四百五十一章 奉旨并辽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一章 奉旨并辽镇 (第5/7页)

的士绅,更没有土地兼并,以至象大明那般钱粮的大量流失。

    大明国内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朝廷财政窘迫,民间百姓饿殍遍地,贪婪自私的官绅却不纳钱粮,或是利用漏洞逃避赋税,家中豪富却不肯为国出一文钱。

    所以,郭大靖率先提出了“因粮”之策,以解决朝廷财政困难,让底层的百姓喘上一口气。

    “所谓因粮,即按财产多寡进行赋税的增减。微臣以为,以赋税五两为分野较为适宜。缴纳赋税五两以下者,不予加征;五两以上的富户,分别加征……”

    “为慎重起见,可选一地作为试点,委任能员干吏,施行之后观其效果,再予以全面推广……”

    毛文龙写完奏疏,却没有派人送出,而是收藏起来。

    现在给皇帝上奏,不是好时机,当务之急是平辽,平辽以外的事情能不管就不管。

    何况,毛文龙也清楚得很。这本奏疏一上,他很可能成为官绅豪富的公敌。

    当然,并不是郭大靖要他上这本奏疏,而是在闲谈中提起。并且也说明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尽快平辽,再向朝廷上奏提议。

    只要建虏完蛋了,大明就还能继续维持,至少会比历史上撑得时间更长远。

    郭大靖忘记了卢象升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因粮”之策,如果在他之前,正好。在他之后,也无所谓。

    反正,“因粮”和“清屯充饷”两大救国良策,都被崇祯的反复无常给毁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仅仅是崇祯的优柔寡断,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于朝堂上的官员,以及全天下的士绅豪富。

    不以雷霆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就算建虏被灭了,民乱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