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三章 平辽方略,百姓心声 (第4/9页)
,“有朝鲜那面的接应,每天都有逃出建虏统治区的辽人。秋后或冬季,咱们再干把大的,也就差不多了。” “兵员够了,明年训练大半年,五六万人马并不算太困难。”郭大靖咬下一块喷香的羊rou,大嚼着。 建虏统治区闹饥荒的迹象会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今年秋收后,如果产量大减,也就拉开了大饥荒的帷幕。 不光是今年冬季,还有明年大半年的时间,为了不饿死而拼命逃出来的辽人会越来越多。 甚至于,郭大靖觉得就是不展开军事行动,也会增加数万,乃至十数万的人口。有了人口,兵员还用发愁嘛? 只是在时间上,明年下半年接收的辽人,要恢复将养身体,要接受军事训练,显然是有些来不及的。 来不及,是因为明年入冬,建虏不想坐以待毙的话,必然要铤而走险。不是抄掠京畿,就是要倾尽全力,消除东江镇这个威胁。 不管是哪种选择,东江镇都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无论是趁虚直捣建虏老巢,还是与建虏展开激烈的大战,都需要足够的兵力。 思路和计划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如果不能灵活应变,或者说有备用方案,那就是死板、僵化。 没错,郭大靖一直憋着要在建虏抄掠京畿时,趁虚而入,把建虏统治区砸个稀巴烂。 但随着连续挫败建虏的进攻,并收复了金州,他就不得不思考历史还会不会按原来的轨迹发展。 而且,即便是建虏抄掠京畿,如果留守的兵力很多,又如何能实现他设想中的计划。 这就是变数,谁知道到时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