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一章 与袁督师划清界线 (第5/7页)
而站在强者的一边,才是正常的思维和选择。 在关外,建虏已是最强的势力,蒙古诸部不归附,就只能被灭掉,或是象虎墩兔那样逃得远远的。 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是笼络示好蒙古诸部,就越显出明军惧怕建虏、难以对抗的底细,越是让蒙古诸部生出轻视之心。 而且,辽西十数万明军,全仗着内地运粮,海运完了再陆运,耗费极大,朝廷难堪重负,是咬牙在支撑。 即便如此,因粮饷不足而致兵变的事情时常发生,很多士兵都吃不上饱饭。 宁远闹饷,逼得巡抚毕自肃自缢;己巳之变,外地勤王之军缺饷少粮,士兵抢掠民间,官将定罪论死,军队随即溃散。 袁崇焕却把这些朝廷千辛万苦筹集到的粮食物资,用来资助已经与后金勾结的蒙古诸部,还对东江镇断粮饷搞海禁,可见其智昏,其心毒。 “罄民脂以饵之,为建虏玩弄于鼓掌之上。误国如此,督师之rou,其足食乎?”这是写出《国榷》的明末史学家谈迁对袁崇焕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 用大明军民的民脂民膏去喂养敌方,被金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贻误国事到如此地步,就算吃了袁崇焕的rou,能解恨么? 这还不算建虏绕道入关后,遭受屠戮劫掠的数十万京畿百姓,难道不是袁崇焕的责任? 毛文龙在权衡利弊,他与袁崇焕的关系本就不好,袁崇焕第二次上位后,屡次针对东江镇,更使两人的关系降到冰点。 弹劾袁崇焕,毛文龙也做过。因为断绝粮饷,因为海禁封锁。 所以,郭大靖的提议,毛文龙并不意外,之前便有过类似的商议,他也同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