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换明_第三百三十五章 崇祯的用人不疑,民以食为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五章 崇祯的用人不疑,民以食为天 (第3/7页)

忧无虑,感染了张膀和妻子,不时笑着望向小妹和孩子。

    “你快歇歇,刨完我用麻袋,几趟就全装走了。”张膀心疼地提醒着擦汗的妻子,抓过肩上的布巾,在脸上抹了一把。

    妻子笑着摇摇头,说道:“我还不累呢,把这一垄收完了,咱们就回家吃饭歇着。”

    张膀“嗯”了一声,低下头愈发卖力地刨土挖掘。动作看似用力,但却很有技巧,落地挖出,却很少伤到土豆。

    每一颗土豆,对于付出辛苦的农人来说,都是宝贵的,都是付出汗水的回报。颗粒归仓,对于农人来说,已经是烙在心里的执念。

    “今年的收成照去年要差一些。”妻子一边往篮子里捡拾着土豆,一边开口说道:“好在种的田地多,又是按收成缴赋税,剩下的还是比去年出不少。”

    张膀用力点着头,说道:“今年荒旱,抗灾自救到这程度,已经很出人意料了。”

    “明年应该是个好年景。”妻子憧憬着,也有着历朝历代无数农人积累的经验,传承至今的判断。

    一年好一年坏,这并不十分确定,但相比于西北中原的持续灾害,辽东似乎还要特殊一些。主要是寒冷的温度,导致了粮食的大幅减产,甚至是绝收。

    而且,建虏光靠入关劫掠的粮食,是绝对不能支撑太久的。强掳来的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的汉人,他们耕种劳作,才是建虏能够生存下去的根本。

    说白了,在小冰河期,辽东也是能种粮食的,只是常规作物在低温条件下,产量不高而已。

    得出这样的判断很容易,想想更北面的蒙古诸部和俄国,以及与辽东自然条件相仿的朝鲜,不都挺过了小冰河的大灾害。

    所以,把明朝的灭亡归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