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106 (第4/4页)
。 “是。”李泽文的目光扫过书脊,简短回答。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可能许多英国文学书里都有收录,但潘越的藏书里,一本都没有。那么,潘越是如何接触到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并将之翻译成了中文? 两个可能答案是:他从某处借来了一本书,然后他还了回去;从某处借来了一本书,他去世后这本书被人悄悄取走,和他那个消失的素材本一样。 是的,潘越初中阶段使用的素材本也没找到——众人翻遍了书架也只找到了他小学阶段使用的素材本。 这本素材本和日记本外观相似装帧相仿,书页的纸张也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素材本厚很多。根据素材本里的几个时间段可以判断他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才掌握了养成了整理素材的习惯。 写作这种事情,古今中外都是一回事,都要从模仿开始,当你在一本书里看到了精彩的句子时,恰好这个句子又能表达你的心灵感悟,难免就会想把它抄写下来。潘越的情况也不例外,摘抄的内容比较丰富——有名人名言,比如高尔基和到法布尔,有古代诗词,从李白到苏轼,有精彩的场景描写,写人写景写物。 这书房的三个人都是量极大的专业人士,李泽文尤甚;而做这本笔记的潘越当时还是小学生,的范畴基本上都是“经典名著”一类,因此这本摘抄的素材本的内容,三个人几乎都可以看出来历。 李泽文说:“不用拍照了,价值不大,没有原创内容。” “可惜没有初中的素材本。”郗羽说,“这个应该重要一些。” 蒋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