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四十二章 重拿轻放 (第3/10页)
一份奏疏,请求严惩凶手,给屈死的同僚冯渡一个交代,也给天下臣民一个交代。 这份奏疏的末尾落款写的不仅仅是宋甫晨一个人的名字,而是御史台四十多名御史,以及三省六部一百余名四品以上官员的联名,署名官员品级最高者,赫然竟是国子祭酒孔颖达。 孔颖达是先贤孔子的嫡孙,其人本身也是很有学问的,一生皓首穷经,著书立传,终成一世大儒。 通常孔颖达只埋首学问之事,甚少参与国事商议,不过他在士林中的地位却是非常超然,甚有威望。这一次因为冯渡被刺一案,孔颖达居然破天荒地在奏疏上署名,可见他对李治已失望透顶,也是愤怒至极了。 李世民手中紧紧攥着这份奏疏,脸色非常难看,虽然没有实证,可他心里明白,此案所谓的凶手李治多半是被冤枉的,眼下这么多不明真相的朝臣异口同声请求严惩,李世民第一次体会到了百口莫辩的滋味。 为爱子屈辱,为家事悲哀,恨满殿的文武是非不分,怒暗中的敌人挑衅天威。 一片吵吵嚷嚷中,李世民铁青着脸,却不得不忍住怒气,将长孙无忌房玄龄孔颖达等重臣请去甘露殿。 一百多人的联名,分量太重了,饶是乾纲独断的李世民,也不得不屈服于朝臣的压力下。 ………… 甘露殿内的气氛很凝重。 殿内众人神色各异,长孙无忌捋须微笑,房玄龄阖目不语,孔颖达满脸愤慨,而李世民,却面无表情。 奏疏静静地摊在桌案上,上面将冯渡被刺案的前因后果说得清清楚楚,包括李治为何刺杀冯渡的动机也猜测得合情合理,案子进展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