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零九章 迫击炮 (第2/4页)
生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期间,发明者是俄国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维奇。当时沙皇俄国与日本为争夺中国的旅顺口而展开激战。俄军占据着旅顺口要塞,日本挖筑堑壕逼近到距俄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的地方,壕沟里的日军火炮和步枪都打不到。于是尼古拉耶维奇便试着将一种老式的海军臼炮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结果竟然有效杀伤了堑壕内的日军,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 尼古拉耶维奇的这门炮全弹质量11.5kg,射程为50~400m,射角为45°~65°,可谓是对付堑壕战的利器。炮弹抛射后砸进普通火炮打不进去的壕沟中,可以大规模杀伤壕沟中躲藏的步兵。这种新式武器被称为“雷击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阵地战的展开,各国开始重视迫击炮的作用,在“雷击炮”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种专用迫击炮。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击炮已成为各国步兵的基本装备。 既然江北军和日本人都偷学了李植的壕沟作战,那么李植就要拿出迫击炮这种神器来让敌人明白什么叫作技术了。 当然,后世的迫击炮很先进,炮弹往炮筒里一扔就能自动触发射击,这一点李植是做不到的。李植采用的是土办法:炮筒的底部有一个尖锐针刺,小型开花弹和硝化棉发射药平时用纸筒包在一起,靠自重落入炮筒后纸筒会被尖刺刺破,发射药就落入炮筒底部了。如果怕不保险,还可以用通条捅一捅。发射时候炮手将雷酸汞底火装在火门上,一拉炮绳就触发射击。 这样的设计,能让两人cao作的迫击炮十二秒完成一次射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