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二三章 攻击前进 (第2/4页)
在拖网渔船、炮艇、机动货船、以及大量民用船只的运送下浩浩荡荡驶入三峡。 由于长江三峡滩多水急,西去的船只属于逆流而上,因此自古以来向上游航行的船只,必须依靠大量的纤夫牵引,方能通过三峡。 所以天策军这几个月来,为征调的数百艘民用船只都安装了柴油发动机和螺旋桨,从而保证了大军顺利通过。 瞿塘峡,即夔门,全长八公里,此地是长江三峡江面最窄处,大西军在两岸布置了重兵。 夔门大桥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始建于唐朝,经宋、明两朝修缮和加固,屹立千年而不倒。 夔门大桥是一座铁锁桥,共由七条粗壮的铁锁所组成,上面铺设木板,桥上设有敌棚,共有敌棚三重,棚内设有火炮。 大桥两侧的峭壁上,大西军下了血本,安置了五十多门重炮,其中红夷大炮就达到了八门,这种红夷大炮其实是大明仿制的,非原版。 除火炮外,最具威胁力的其实是投石机,农民军中基本都有投石机,由于明末火炮的广泛运用,投石机并不是攻城主力。 但是在夔门这个地方,投石机有了极大的发挥余地,夔门两岸的峭壁顶部至江面最大落差超过一百米,大约三十层楼的高度,巨石从空中落下,破坏力及其惊人。 大西军不缺的就是人力,所以在夔门,大西军布置了投石机超过千台。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天策军由江面顺利通过夔门,大西军还在夔门前方设置了三道拦江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