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_第七百五十二章 既要又要的道长困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五十二章 既要又要的道长困境 (第3/7页)

郑重的看了起来,他面色沉重的合上了奏疏说道:“于少保费心了。”

    为了大明殚精竭虑的于少保,再次耗费了大量的心力,送到了陛下面前一份极其沉重的奏疏。

    对于于谦而言,任何能够通过行政手段化解的问题,对他而言,都是轻松的,不需要耗费心力的,只有无法通过行政手段化解的问题,才会面呈陛下。

    这份厚重的奏疏中,是大明银庄的一份清单,共计三百七十八人,在大明银庄的储蓄超过了三百零七十万两白银。

    而大明银庄的总储蓄量不过三千七百万银币。

    这份奏疏的内容决计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其比例,在大明银庄储蓄的商贾大约有四万人。

    也就是说,根据大明银庄的储蓄,可以管中窥豹,仅在大明银庄的样本而言,大明1%的人掌握了大明超过10%的财富,2%的人掌控了大明超过58%的财富。

    这才是于谦这份奏疏的沉重之处,因为大明银庄宝源局的纳储主要集中在商贾和遮奢户上,如果放眼整个大明,再加上掌控的优质生产资料也就是优质资产而言,贫富差距的比例会更加恐怖。

    于谦面色沉重的说道:“陛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而且很可能,日后,贫者越贫,富者越富,指望富者的良心,显而易见,是靠不住的。”

    修文远以来之道,是孔夫子基于不患寡而患不均得到的一个政治思想,均并非单纯指均分,而是各得其分,安谓曰上下而安。

    来都来了,这个俗语,也是基于如此逻辑。

    即便是已经腐朽的儒学士,臭老九,也知道分配不均的结果是天下不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