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_第八百七十五章 贡院大火,九十贡生俱成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七十五章 贡院大火,九十贡生俱成灰 (第2/7页)

时间整个江南地面的海贸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到底什么样的舟师才能保证船舶在海上能够顺利的抵达目的地?又能把船牵回来?这其中有没有标准?对于这种奇怪的乱象,人才培养,变成了燃眉之急。

    尤其是对标准的渴望,成了江南地面的共识。

    这个标准,谁来制定?

    海事堂结业的舟师,那在江湖上,招牌扎实过硬,大明的势要豪右们,对松江府海事堂的舟师,颇有东华门外榜下抓婿般的热忱。

    这海事堂毕业舟师变成了标准,这是民间自发的选择,可不是朝堂政令的约束。

    这海事堂扩大规模,变成了廷议的内容,这兴文教建学校,朱祁钰办起来才发现,一点都不简单,不是朱祁钰一纸诏书下至松江府海事堂,海事堂的掌教、教习们赶往各地便能建好的。

    建学校,又是立文脉,各地的文脉早就被垄断的干干净净,想在地方立学,那也是黄河十八弯,一弯曲折过一弯。

    就比如地方的学阀们,更希望他们的教习先生、提学官们前往松江府海事堂就学,回乡办校,朝廷少管;朝廷自然是希望无论是松江府海事堂,还是杭州府海事堂,都是朝廷的海事堂。

    这只是权力争夺的一个剪影,廷议的内容极多,要不也不能拖到四月份,比如这校舍,土地从何而来,但凡是海事堂占据的位置无不是地方上上之地;比如这观星台营建靡费,一个观星台那可不是三五万银币就能落地之事;比如这舟师上船这船从何来等等。

    权力的争夺总是无时无刻的,cao舟的终究是人,谁掌控了人才的产出,谁就在海权上增加一分话语权。

    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政令的滞后性,权力需要分配,而分配需要斗争和妥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