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五章 狗血老师 (第3/6页)
这其中有一项便是将官阶与职级分开,任职与任官分立。 任职,指的就是军长师长这个职务,任官,则是中将少将这个军衔。也就是说,职务的晋升与军衔的晋升走的是两股道。 按说这是一个进步,是能够真正体现军衔意义的进步,但因为没有考虑到使用基准军衔的办法,也没有继承北洋时期加衔的体例,其弊端很快便暴露出来。 按照此一任官条例,军衔的晋升受“停年”的严格限制。 所谓“停年”,就是某一军衔必须停留的年数,也就是最低任官年限。 按规定,各级停年为:少尉升中尉1年半,中尉升上尉2年,上尉升少校4年,少校升中校3年,中校升上校3年,上校升少将4年,少将升中将3年,中将升上将用选升。 照此算起来,一名少尉要升到少将最快也要17年半的时间。 这一下子矛盾来了,由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指挥员职务的晋升却没有受那么多的停年的限制,一年连升三级的都有。 如黄埔军校毕业的胡宗南、李仙洲、李延年、黄杰、陈铁、桂永清等等,都在抗战开始后的第二年便已担任军长职务,而此时他们从军的历史都还不满14年。 军长是可以当,军衔却得慢慢走。这种任职与任官的分立,造成了“官”的晋升远远的滞后于“职”的晋升的怪现象。 独立旅上尉旅长这样的笑话都曾经出现过。 孟绍原加入力行社的时候,黄埔出身,军衔是陆军上尉,按照停年流程,他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