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6章 最后底牌 (第3/4页)
状态,日军单兵少的携带两枚手雷,多的携带四枚,几百枚手雷投过来,虽然大多丢在战壕之外,却在数量的加持下也是极为惊心动魄的一件事。 战壕里的中国士兵自然也不甘示弱,纷纷以手榴弹回击。 手榴弹可以扔得更远,大部分在日军所在区域爆炸,可日军单兵之间距离拉得极开,又是匍匐在地,造成的杀伤虽然也有,却是远不如先前。 更要命的是,在分兵之前,两个警卫营在子弹和手榴弹的储备上尽管已经被唐刀下令加强,全军大部分的弹药储备都归了他们,可是,那也是有限的。 为了尽可能的多带弹药,警卫营士兵们抛弃了口粮袋甚至很多人连水壶都不要了,单兵最多的携带了八枚手榴弹和200发子弹。 看着不少,但在第一轮阻挡日军近800人的‘万岁冲锋’中,中方士兵们消耗了最少三分之一的弹药储备。 ‘想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是不可能的,巨大杀伤的代价就是大量弹药消耗。 而驳壳枪和冲锋枪这种连射型火器,更是消耗子弹的大户,为维持火力强度,别说200发子弹,就是2000发子弹也能在半个小时内打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日军第一波决死进攻看似很愚蠢,但他们却是用生命换来了中方弹药堪称巨大的消耗。 这一波日军之所以能成功站上河岸对面,虽然表面上看着是因为几处重火力点被迫将枪口转移他处,实质上是防线上的中国士兵弹药消耗太大,各级军官勒令士兵们节约弹药所致。 否则,光凭驳壳枪和冲锋枪组成的火网,日军也休想踏足河岸半步。 可惜,中方没有任何补给,再无能保持第一波射击中的火力强度。 包括手榴弹,也是一样,哪怕到了如此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