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一六章 眼底光辉 掌中烛火(上) (第4/7页)
情报里,早已参考了景翰年间诸多政令的规律,皇帝确实是重权衡,却不代表他是真的重视权衡之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至少宁毅只觉得他是拿权衡来套着玩而已。 登基之后,周喆确实是有过几个大手笔的动作的,包括密侦司在内,花石纲也是。最初周喆延续花石纲,是因为国事上能用的银子不够了,黑水之盟后,输往国外的银子大减,政坛上的太平也令得国库收入日丰,但花石纲没有停下来,他已经玩得过瘾了,不用给别人?好,那就该我自己留着玩了嘛。他重用蔡京王黼等人征敛各处值钱之物,有人参奏,就把他们骂一顿,是为打压,打压过后过意不去,再给点权力。 到得最后,王黼等人被骂得也多,权力倒是一天天的升高。皇帝得了圣君之名。几年的调教也导致御史台、清流、言路往往权衡着说话,揣摩上意的本领练到了顶级。他们参奏无数,“令得百官皆可言事,政坛一清”却不伤皮毛。 如果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便是宁毅的看法。一个中二少年,三观未稳,接受到了诸多的信息以后,以为看透了世界。这个皇帝从本质上来说,并不相信任何人,他不相信世界上的事情有对有错,他不认为蔡京为国为民,也不相信秦嗣源、李纲为国为民,从这种角度上来说,每一个人的屁股后面,都只有利益,蔡京为的是他的家族权势、只手遮天,李纲秦嗣源是为了名留青史,为了一时虚名。 事实上,为上位者,有时候有这样的心思未必算是大错。本身逻辑能力不够,凡事套大道理倒也没什么,这样的人,也是有成功的途径的,然而……作为一个皇帝,他抗压能力,实在太浅了。 在来到京城后不久,宁毅便已经有了对如今皇帝的粗浅观感,当然,对与不对是不好说的,他毕竟不会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