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406 君威难振 (第5/6页)
贵。 如今他们愿意归走行台,沈哲子也没有不加以礼待的道理。适逢近年来旧人泰半凋零,他们的归来正好也是一种补充,沈哲子也不寄望他们还能有什么实际的功业创建,他们的归顺本身便有着不低的表率意义,也会让之后行台于河北的制度改革变得更加顺畅。 这些用心倒也不必直接宣之于口,共事日久之后,自然各自都能有所体会。眼下沈哲子接见二人,主要还是询问一下辽边形势的变化,虽然温放之的奏报已经非常详实,但终究不比身临其境者面授机宜。 听完辽事最新的变化,沈哲子也忍不住笑起来。 辽东慕容氏几代人才辈出,这一点就连他都羡慕有加,但人才太多未必尽是好事,特别在行台多年前便已经开始别有用心的干涉之下,人人不甘心屈居人后。 而慕容氏在真正将爪牙探出辽地、伸入中国之前,那微薄的基础根本就经不起这种程度的内耗。形成眼下这样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其实也并不奇怪。 后世人多妄论中国之士多擅内斗,如此认识也真是浅陋不堪,人皆好利、人皆趋利,这一点内外皆同。中朝八王之乱诚是可恨,但慕容氏包括其他胡族内斗之凶残,又哪逊中国多少。父子互噬、手足相残,数不胜数,罄竹难书。 当然言虽如此,刘群、温放之等在关键时刻所发挥出的关键作用也不可就此抹杀。至于之后辽边的经营计划,温放之早有专奏送来,崔卢二人也都细述进程,沈哲子对此同样颇感满意。还是那一句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