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七十三章 陆亲开道,闲人勿近 (第3/4页)
军事力量保证地区安全,地区安全肯定保证地区民生及商业。 陆四虽一直领军在外,但淮扬地区在淮扬通会刘暴、扬州府尹郑元勋、淮安府尹郑标等人的治理下,可谓如朝升之日,欣欣向上。 也正是因为淮扬地区的稳定和富庶,因此在淮军攻占北京后,原河工出身的将领如夏大军、左潘安对残破的北方地区便十分看不上,认为除了北京城和紫禁城有些气派外,北方现在是一无是处,故而二帅建议大顺可以迁都到淮安。 迁都淮安这个意见得到了不少淮军将领的支持,除了淮扬地区富庶外,更多的则是乡土情谊做怪。 好比当年朱元璋有意从南京迁都凤阳,李自成将西安作为大顺都城。 浅而显之的道理,家乡要成了都城,那家乡人民肯定要跟着沾光。不说免税减税的优待,就是土地价值、房产价值都会大幅度提高,其它隐姓好处更是数不胜数。 陆四肯定明白部下们的心思,帝都嘛,光一个户口都胜千两银。 但他陆文宗是中国的拯救者,不是淮扬的拯救者。 他要着眼于全局,而不是局限于乡土。 天津的徐和尚倒是坚定支持以北京为大顺都城,徐和尚给出的理由是北京龙气不减。 综合考虑之后,陆四没有脑子发热将首都搬到淮扬,仍就定在北京。 毕竟,北京于此时而言,乃是政权承继的唯一合法所在。 定下都城,陆四那边按礼制肯定要派人将远在扬州的老爹同伯父他们请到北京,尤其是前者,涉及到大顺帝位的大礼仪。 早在保定听闻多尔衮被杀之时,陆四就已经行文淮安府,让淮安知府郑标派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