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_第602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02章 (第2/3页)

是淮南士族此行最关注的问题。

    北齐与南梁录官选官制度不同,北齐以科举制为主,荫官制为辅,二者并行。

    如高澄两个庶弟高浚、高淹出任刺史,便是走的荫官途径,以父荫授职。

    而南梁虽然有开创五经馆,为寒门学子提供上升渠道,但依旧是以九品中正制为主要选官制度。

    北齐占据淮南,欲将其全面纳入自身体系,自然不可能再任由淮南士族以九品中正制出仕。

    对于淮南士族来说,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在科举制下,遭遇朝廷的偏见,北方士人的打压。

    得了高澄一个承诺,也让他们此行终于有所收获,只不过相较于过往无论愚贤都能出仕的九品中正制,所谓承诺,也只是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

    却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比如淮南士人若真能在进士榜单上占据决大多数,那自然会有一支看不见的手,自背地里做出调整,以保障北方,尤其是河北士族的利益。

    这也没什么值得抱怨,正如此前高澄所说,河北士族舍生忘死跟随高氏创业,凭什么在与淮南士族一起接受打压的同时,还得在政治上被一视同仁,那他们跟着高氏创业,图什么。

    这样的政治优待不会长期维持下去,例如北宋,赵匡胤曾言:不用南人为相。

    根源就在与北宋以北并南,必须优先保障自己基本盘的利益。

    但仅过了数十年,到了宋真宗时期便被打破。

    也许到了高澄统治后期,江南地区得到充分开发,才会着手收回北方士人在政治上的特权。

    翌日,即昭德元年(548年),九月二十一日,高澄在合肥发布诏令,废除南梁在淮南之地的一切苛捐杂税,命令士族豪强交出隐匿人口,释放奴仆、婢女,可以改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