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5章 (第2/3页)
的大手笔,但也没放在心上。 东魏两千多万人口,一年二十万斛的食盐产量能足军国之用,却满足不了民间市场。 别看食盐用量小,奈何一日两餐都离不得它。 对于盐贩来说,只不过是丢掉官府的采购份额而已,属于可以承受的范围。 他们真正重视的是张亮在各个产盐地募兵一事。 倒也没有认为是高澄准备对自己下手的先兆。 而是在苦恼因大量盐工投军,而出现工人短缺的窘境。 任谁也不会想到,高澄会如此谨慎对待一群盐贩子。 毕竟,无论程咬金、黄巢、钱镠、方国珍、张士诚,都是后世的人物。 这是一个讲究门第的年代,连高欢都要硬往渤海高氏蹭。 没有人会低下头去看一眼泥腿子。 无知才会无畏,高澄有太多历史经验教训,他比这些盐贩,这些盐工泥腿子们,更了解他们聚拢起来的能量。 在六镇鲜卑面前,即使不至于动摇高氏的统治,却足以摧毁附近州县的生产秩序。 这是呕心沥血推进改革的高澄所不能接受的。 盐贩们不会想到面对宗王、士族嚣张跋扈的大将军,对付他们居然还会有钝刀子割rou的耐心。 如今的一众盐贩,都在为用工荒而发愁。 在得到赵彦深的回报后,高澄很满意盐工的悍勇,可在张亮临行前,还是决定只给外兵待遇,即每年粮米三石,但额外会给一笔安家费。 州郡兵的军饷确实低于中兵,却也能有更多的时间照顾田亩,增加田地产出。 在盐工看来,更重要的是入伍的免税特权。 有后世投献土地的案例,高澄特意标明,仅一夫一妻免除公田税赋。 可这足以让盐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