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24章 (第3/3页)
公平。 不能忍受士族子弟无分优劣,悉数为官,是次要原因。 通过科举,将选官权力由各地回收至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每一个学子为官,都需经过高澄的选录,通过他们或任职中央,或放任地方,从而在各个部门彻底掌控这个国家,而并非以往派一个心腹担任刺史这般粗糙。 这才是高澄的主要目的。 也是他等不及统一,便着手于开创科举的原因。 相对的公平,只不过是顺手而为。 时代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若非经过晚唐的屠戮,权力也难以从士族转交到两宋以后的寒门手中。 高澄无需等那么久,他所创科举,不同于隋唐科举对门阀利益的保护,只重才能,不看出身。 不可否认,如今知识被士族掌控,所录官员也注定多是士族出身。 但只要坚持重才不重出身的原则,通过开科举,推广蒙学与各级官学。 发展印刷术,将知识由世家大族,转移至民间。 有生之年他一定能看到出身寒门的学子,在朝堂崛起。 毕竟自己也才十七岁,年轻是最大的本钱。 哪怕花费二十年时间兴文教,培育出大量寒门优秀人才,他也不过三十七岁,正值壮年。 高澄之所以执着于对寒门学子的培育,最重要的原因是科举出身的寒门子弟区别于士族:他们难以威胁皇权。 开明如李世民,也会因为五娘子的乳名而冤杀李君羡。 要改变这种不安全感,正需寒门崛起,他们没有家族力量支持,或许能走运连出数代进士,但到底是比不上门阀数百年的积累有威胁。 说到底,废除九品中正,开科举,高澄的初心只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