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_第534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34章 (第3/3页)

有,总比没有好。

    高澄比谁都清楚,如果军事力量始终以鲜卑等各族胡兵为主,那么汉化也只是空中楼阁。

    现今只占据北地,超过二十五万步骑稍显臃肿,但等夺取了江南、蜀地,扩军自然顺理成章,而扩军主体,必然是以汉军为主。

    高澄通过汉胡杂居的方式,在河南之地逐步缩小六镇鲜卑与汉人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在军中缓慢提升汉人比重,等到汉军能独撑一片天的时候,汉化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不过设想虽好,但风俗不同的两类人群杂居,矛盾自然时有发生,在休养生息的同时,缓和两方矛盾,将是高澄未来数年内,最主要的任务。

    万事开头难,可只要把这难关熬过去,前方将是一片坦途。

    为了缓和矛盾,高澄在善待六镇迁民,比如免去他们五年租税的同时,也要求司、陕、广、梁四地长官在平素处理汉胡争端时,做到公正公允,不偏不倚。

    不能只顾着笼络六镇鲜卑,而疏忽了汉民感受,六镇鲜卑人虽然是高氏的根基力量,但是汉人才是这片土地自古以来的所有者,他们占据了人口的绝大多数。

    在古代,一个违背绝大多数人口利益的政权,注定是走不长远的。

    随同高氏创业的六镇鲜卑,未来也会堕落,毕竟父辈们在战场上厮杀,拼死拼活,出发点是为了让儿孙享福。

    无论如何,汉人,或者说民族大融合后的汉人,才是未来支撑起政权的主体力量。

    现今六镇民户大多聚集在陈元康、司马消难、张子齐、赵彦深四人治下,高澄也会时刻关注他们以及下属郡守,在处理胡汉纠纷时的具体做法,谁要是把屁股坐定了哪一边,有失偏颇,激化了民族矛盾,高澄也绝不会顾念昔日旧情,而放任不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