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_第547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47章 (第1/3页)

    队伍行到沧州治所饶安(河北山县)城外十里处,高澄指着一片空地炫耀道:

    “此处便是当年高敖曹将军安营所在,当时高乾刺史迎父王东出,高将军以妇裙羞辱高刺史,孤那时才满十岁,便与高季式二人来此,将其劝回信都,助父王成就霸业。”

    一众恭维声中,高洋面容苦涩,高澄十岁便能建功,自己年已十六,却一事无成,注定要空度余生。

    车驾继续前行,行沧州事张曜在高澄继任齐王以后,就被扶正为沧州刺史,高澄抵达饶安,却不入城,而是带上张曜继续向东前往海滨盐场。

    沧、瀛、幽、青四州煮盐,共设盐灶2666座,沧州一州之地却占了半数以上,计有盐灶1484座,年产盐116700余觞,利润之巨,足以让高澄马不停蹄前往巡视。

    他倒不是信不过张曜,当初韩轨在瀛洲爆发贪腐窝案,一应幕僚府佐,仅有张曜一人清白,高澄就是看中了他的廉洁,哪怕张曜当时资历不够,依旧以他为行沧州事,代行刺史之权。

    今日匆忙去往盐场,只不过是急着看一看新法试验结果。

    高澄清楚制盐有两法,即煮盐法与晒盐法,煮盐法主要用于井盐产区,而晒盐法主要制得海盐。

    晒盐法相较于煮盐,具有产量高、成本低、盐结晶大、无需人员时时看管等优势。

    之所以当初在沿海地区煮盐,而非晒盐,主要是身为文科生的高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毕竟历史上的晒盐法是到了宋金时代才出现,但真正取代煎煮之法,却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对于晒盐法的具体过程,高澄两眼一抹黑。

    当时整顿盐政、提升官盐产量已经迫在眉睫,没有时间让高澄命专人反复试验,便有了四州煮盐一事。

    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