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_第358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58章 (第1/4页)

    主要关东、河北、淮北都有产盐地,运输成本低。

    能不能定更高?当然可以,武则天时期食盐最高一斗500钱,是唐太宗时期一斗20钱的25倍。

    到了开元盛世盐价降至一斗10钱,为了敛财,实行食盐专卖后,盐价立即张至一斗110钱。

    唐朝中后期食盐售价也大体维持在200至300钱之间。

    相比于唐朝的敛财手段,高澄那点人头税也只是人家一斗盐的价格。

    这也是他必须恒定盐价的原因,市价是有波动的,谁也不知道在地方诸多势力的勾结下,胥吏们能喊出多么离谱的市价。

    武则天时期一斗500钱,比高澄治下四名成年人一年的人头税还要高了20钱。

    高澄关于盐务的政令一经推出,并未掀起任何反对声音,用市价扣除税额,直接兜售官府商铺,再由官府以市价转售民众。

    这样的行为,谁也指不出哪里的不是。

    薄利多销之下,盐贩们赚得是少了,但有官府这个大客户,不愁销路,而官府为盐商提供这样的便利,若还要反对,用意昭然若揭,无非是想逃税,或者扰乱市价。

    这两种行为都将被重拳出击。

    高澄在四州煮盐,置盐灶2666座,也是他打低盐价的底气。

    百姓们对于恒定盐价的行为更是交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