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色_第二百四十八章 粮票风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八章 粮票风波 (第4/5页)

数市民每人每月限购二两油,改革开放后,逐渐涨到每月半斤到一斤。

    当时每户人家都有一个购粮本,上面写着家里有多少人,定量多少。然后按计划发放粮票,居民再拿着粮票购买粮食。

    粮店的人对照粮本上的定量卖给居民粮食,如果超过定量,就是有粮票也不能卖。

    当时的定点定量供应其实是让人们吃不饱,但饿不死,那个时期,国家要保证所有人都能维持基本生命,这项工作在当时很不容易。

    其实直到去年粮食市场放开之前,粮食局供应市场的标准都是推陈储新,每年把新米储存起来,将快要放置三年的陈粮推到市场上供应。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国家的损失,多储备些口粮,因为粮食存储三年就不能再食用了。

    一个粮店限制了所有在它那里买粮的居民,谁家有几口人,吃多少大米,定点粮店一清二楚,离开了这个粮店,居民到外面则无法吃饭。

    粮店比派出所的户籍管理还厉害,定点粮店可以控制居民流动,它可以把人管到一粒米也没有。计划经济年代,控制人口办公室主要由粮食局和公安局组成,城市里每年进人都有计划,如果没有向粮食局事先通知,就是户口转到城里面,也是没有商品粮证的。

    当时的粮食供应处领导,可以出入任何一个部门,不管是保密单位还是重要机关,他都可以去过问对方的粮油情况。

    后来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因为计划生育的实行以及副食品的增多,居民在餐饮上不再是单纯地吃粮度日,每月粮票或多或少有了结余。即便家中突发状况,粮食不够吃,也可购买议价粮来补缺。

    随着居民手头存积的粮票越来越多,粮票渐渐有了新的作用,人们把它当作一种流通货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