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四章 证监会上门求教 (第4/5页)
牛毛毕竟是牛毛,不是羊毛,也不是猪毛,而是牛毛!一个副部级的领导干部如此放低身架来跟你一个十八岁的学生来求教,怎么说都是够有诚意了。 何副主席的来意是非常清楚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在股市低迷的问题。 自一九九二年夏季的深圳认购证事件之后,决策层就发现,股市可能是拯救国有企业的最佳手段。而经济学家们也指出,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是搞活和增强国有企业实力的战略选择。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央组建了证监会,就是为了将股票发行的权力从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回收到了中央的手中。 从此,国内开始实行一种全面扶持国有企业的指标配额制上市机制,即由中央政府确定上市额度,然后按系统分配到各部委,按地域分配到各省、市、自治区。而各省、市、自治区及各部门拿到上市指标后,还要按自身系统进行分配。 这些指标绝大多数被分配给了各地的国有企业。只有少数著名的乡镇企业因改革效应和象征意义的需要而侥幸成了首批民营上市公司,其中包括浙江鲁冠球的万向集团、江苏吴仁宝的华西村等。 就这样一来,上市指标就成了政府救活国有企业的最后一招。 在上市的过程中,国家财政及银行对企业的拨款或贷款,先变成了债权,接着又变成了股权,然后通过股票发行都一股脑地卖给了股民。它一方面让已经陷入绝境的国有企业再次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解决了居民储蓄增长过快的难题。 但是,这种制度使得中国股市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畸形的产物,一是缺乏公平性,那些符合上市条件、经营效益好的民营企业很难得到上市的机会。二是上市公司的素质明显不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